成长,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力量与诗意。它不是某个特定年龄的界限,也不是一场盛大的成人礼,而是渗透在生活点滴中的领悟与蜕变。它可能是第一次鼓起勇气站在舞台上,战胜内心胆怯的瞬间;可能是与家人的一次促膝长谈后,读懂了那份深沉无言的爱;也可能是在与朋友的争吵与和解中,学会了包容与珍惜。成长,更是在书本的海洋里遨游,让思想的翅膀变得丰满,或是在一次次打破“想当然”的偏见后,让心灵变得更加开阔与谦逊。它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,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条路上跋涉的行者,用泪水和欢笑,书写着独一无二、生动而深刻的青春篇章。
成长的滋味,是复杂的,宛如一颗青涩的果子,初尝时带着一丝酸涩,细细品味后,却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甘甜。对我而言,六年级的那个夏天,便是这颗果子成熟的季节。
在此之前,我一直是个害羞内向的女孩,习惯于躲在人群的角落,害怕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。课堂上,老师的提问总能让我的心跳瞬间加速,即使答案早已在心中盘旋了千百遍,那只想要举起的手却仿佛有千斤重。校艺术节的选拔通知贴出来时,同学们都雀跃不已,我却下意识地想逃避。然而,好友小雅却拉着我的手,坚定地说:“李婷,去试试吧,你的声音那么好听,不应该被埋没。”
在她的鼓励下,我半推半-就地报了名。选拔那天,我站在后台,手心紧张得全是汗,听着前面同学或激昂或婉转的歌声,我的双腿开始不自觉地发抖。轮到我了,报幕声像一道惊雷在我耳边炸响。我几乎是同手同脚地挪到舞台中央,刺眼的灯光让我瞬间眩晕,台下黑压压的人群,那些陌生的面孔,让我几乎想要转身逃跑。
就在我准备放弃的那一刻,我看到了台下小雅那双充满期待和鼓励的眼睛。她无声地做着口型:“加油!”一股暖流瞬间涌遍全身,驱散了内心的恐惧。我深吸一口气,闭上眼睛,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在房间里独自练习的夜晚。音乐响起,我忘记了紧张,忘记了观众,只是纯粹地将自己融入到旋律中,用歌声讲述着那个关于梦想的故事。
一曲终了,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我睁开眼,看到的不再是令人畏惧的陌生面孔,而是一张张被我的歌声所感动的笑脸。那一刻,我明白,成长,便是敢于迈出那艰难的第一步,是战胜内心怯懦的自己。那个夏天,我不仅赢得了比赛的奖杯,更赢得了那份破茧成蝶的勇气与自信。
记忆中的父亲,总是一副严肃的模样,话语不多,像一座沉默的山,为我遮风挡雨,却鲜少流露温情。我曾一度以为,父亲是不爱我的。直到那一次,我才真正读懂了他那深沉如山的爱。
那是我上初二的时候,迷上了电脑游戏,成绩一落千丈。父亲发现后,雷霆震怒,我们之间爆发了前所未有的争吵。我声嘶力竭地吼出“你根本不关心我”,然后用力地摔门而出。深夜的街道上,冷风吹过,我却感觉不到丝毫寒意,心中充满了委屈和叛逆的火焰。
我在外面游荡了很久,直到饥肠辘辘才想起回家。蹑手蹑脚地打开门,客厅里一片漆黑,我以为他们都睡了,心中竟有些失落。换鞋时,却瞥见书房的门缝里透出微弱的光。我悄悄走近,透过门缝,看到了让我永生难忘的一幕。
父亲佝偻着背,坐在书桌前,昏黄的台灯将他的身影拉得老长。他戴着老花镜,正一页一页地翻看我的作文本,眉头紧锁。桌上,放着一杯已经冷掉的茶。偶尔,他会拿起笔,在本子上记着什么。我愣住了,印象中那个不苟言笑的父亲,此刻看起来竟如此疲惫而脆弱。他的爱,不像母亲那般无微不至,却藏在了这深夜的灯光里,藏在了那紧锁的眉头间。
我的眼眶瞬间湿润了。原来,他并非不关心我,只是不善言辞。他用他自己的方式,默默地关注着我的一切,为我的堕落而心焦,为我的未来而忧虑。那一刻,所有的委屈和怨恨都烟消云散,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愧疚和感动。
我轻轻地推开门,叫了一声“爸”。父亲抬起头,看到我,眼中闪过一丝惊讶,随即又恢复了往日的严肃,只是那语气中,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:“回来了?快去睡吧。”我走上前,从背后抱住了他。那个曾经让我觉得无比威严的脊背,此刻却显得有些单薄。我在心中默默地说:“爸爸,对不起,我爱您。”那一夜,我长大了。
朋友,是我们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,他们像一束束阳光,温暖着我们的生命。然而,即便是最要好的朋友,也难免会有乌云密布的时刻。我和张远,就是在一场狂风暴雨般的争吵后,才真正学会了理解与珍惜。
我们俩是邻居,也是从穿开裆裤起就在一起的“铁哥们”。我们一起上学,一起打球,分享着彼此所有的秘密。然而,升入初中后,一切似乎都在悄然改变。我迷上了文学,喜欢安静地看书,而他则成了篮球场上挥洒汗水的风云人物。我们的话题越来越少,距离仿佛也越来越远。
矛盾的爆发,源于一场篮球赛。那天,我答应去看他比赛,却因为沉浸在一本小说里而彻底忘记了时间。当我匆匆赶到球场时,比赛早已结束,只剩下他一个人落寞地坐在长椅上。看到我,他眼中的失望和怒火交织在一起,不由分说地对我吼道:“你心里还有我这个朋友吗?”我本想解释,可他那副质问的模样也点燃了我的怒火,我们激烈地争吵起来,用最伤人的话语互相攻击,最后不欢而散。
接下来的几天,我们陷入了冷战。校园里遇见,也只是冷漠地瞥一眼,然后转过头去。那几天,我感觉心里空落落的,做什么都提不起劲。我开始反思,是我错了吗?为了那本随时可以看的小说,而错过了朋友重要的时刻。我开始怀念我们一起分享零食的日子,怀念他在我被欺负时为我挺身而出的样子。
终于,我鼓起勇气,写了一张纸条向他道歉。放学后,我偷偷塞进了他的课桌。第二天,当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教室时,发现我的桌上放着一瓶可乐,底下压着一张纸条,上面是张远熟悉的字迹:“笨蛋,还以为你真不理我了呢!下午,老地方,打球!”
夕阳下,篮球场上,我们又恢复了往日的默契。汗水浸湿了衣衫,但我们的脸上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。那场争吵,像一阵及时的雨,冲刷掉了我们之间的隔阂与误解,让我们的友谊在经历风雨后,变得更加坚固和珍贵。我明白了,真正的朋友,不是从不争吵,而是在争吵过后,依然选择拥抱对方。
如果说成长是一场漫长的航行,那么书籍,便是那指引我方向的灯塔和让我窥见星辰大海的望远镜。是它们,在我迷茫时给予启迪,在我困顿时赋予力量,让我的世界变得无比开阔和丰盈。
小时候,我最初的成长记忆,是伴随着母亲温柔的读书声入睡的。从《格林童话》里善良的白雪公主,到《一千零一夜》中勇敢的阿里巴巴,那些奇妙的故事,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真、善、美的种子。识字后,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独立的阅读之旅,像一只贪婪的蜜蜂,在书的百花园中尽情采撷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的阅读范围也越来越广。我曾在金庸的江湖里,与郭靖一起仗剑天涯,感受侠之大者的家国情怀;也曾在路遥的《平凡的世界》里,为孙少平的奋斗与挣扎而动容,体会到生命的坚韧与不屈。读《史记》,我仿佛穿越了千年时空,与那些英雄豪杰对话,感悟历史的厚重与沧桑;读《小王子》,我学会了用心去看待事物,明白了责任与爱的真谛。
书籍不仅仅是故事的载体,更是思想的碰撞与灵魂的共鸣。记得有一次,我因为考试失利而情绪低落,整日垂头丧气。无意间,我翻开了《名人传》,读到了贝多芬在双耳失聪后,依然扼住命运咽喉,创作出不朽乐章的故事。他的那句“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,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”,如同一道闪电,瞬间击中了我。与他所承受的苦难相比,我这点小小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?
从那天起,我重新振作起来,将那份从书中汲取的力量,化作了学习的动力。书本,就像一位无声的导师,它教会我的,远比课堂上的知识要多得多。它让我知道,世界之大,远不止眼前的一方课桌;人生之路,也并非总是坦途。它拓宽了我的视野,丰富了我的内心,让我在面对困难时,多了一份从容和坚定。在书本构建的星辰大海里,我扬帆起航,驶向更远的远方。
成长,是一个不断打破固有认知,修正自我坐标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最重要的一课,便是学会告别“想当然”,用谦逊和包容的心态去认识这个复杂而多元的世界。而教会我这一课的,是我的外婆。
外婆住在乡下,在我过往的印象中,她是一个固执、甚至有些“落伍”的老人。她不爱用智能手机,觉得那是年轻人的玩意儿;她坚持用老式的土灶做饭,认为那样的饭菜才有灵魂;她总是有各种各样的“老规矩”,让我这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感到格格不入。我理所当然地认为,我们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代沟。
去年暑假,爸妈因为工作忙,把我送回乡下由外婆照顾。起初,我充满了抵触情绪。没有了WiFi,没有了伙伴,每天面对着沉默的外婆和单调的田园风光,我觉得度日如年。我“想当然”地以为,这会是一个无比枯燥的假期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慢慢发现了那个被我忽略了的世界。清晨,外婆会带我去看菜园里挂着露珠的黄瓜;傍晚,她会教我辨认天边绚烂的晚霞。她会花上一下午的时间,用最传统的手艺,为我做一双布鞋,鞋底的针脚细密而均匀,充满了温暖的爱意。她还会给我讲她年轻时的故事,讲那些我从未听过的,关于土地和岁月的故事。
有一次,我看到外婆在院子里,小心翼翼地给一只受伤的燕子喂食、上药。我惊讶地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。外婆一边轻柔地抚摸着燕子,一边说:“万物都有灵性,我们得敬畏生命啊。”那一刻,我心中那个“固执、落伍”的外婆形象瞬间崩塌了。我看到了她内心的慈悲与善良,看到了她对自然最质朴的敬畏。
我开始反思自己的“想当然”。我凭什么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唯一正确的?我凭什么用自己浅薄的认知去评判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?我意识到,我的“想当然”,不过是源于我的无知和傲慢。那个假期,我不仅学会了做农活,更重要的是,我学会了放下偏见,去理解和尊重与我不同的人和事。告别“想当然”,我的世界豁然开朗,这,或许就是成长中最深刻的一次蜕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