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车都 > 优秀作文 >

什么让生活更美好作文

“什么让生活更美好?”这个问题,如同在浩瀚的星空中探寻一颗独特的星,答案因人而异,却都闪烁着温暖的光芒。或许,它并非隐藏在宏大的叙事或遥不可及的梦想中,而是悄然散落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琐碎瞬间里。它可能是清晨越过窗帘的一缕阳光,唤醒沉睡的心灵;可能是朋友失意时一个用力的拥抱,传递着无声的支持;也可能是攻克一道难题后,从心底涌出的那份小小的成就感。生活的美好,往往不是一种状态,而是一种发现。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,用眼睛去观察,用脚步去丈量。当我们放慢脚步,细细品味那些平凡日子里的点滴感动与收获,便会发现,生活的美好,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身边,触手可及。

篇1:一碗人间烟火

我一直觉得,生活的美好,藏在厨房氤氲的烟火气里,尤其是在外婆那双布满皱纹却依旧灵巧的手中。

外婆的厨房很小,甚至有些昏暗,但那儿永远是我心中的美食圣地。记忆里,每逢周末,我最期待的便是去外婆家。还没进门,浓郁的饭菜香就已霸道地钻入鼻腔,勾得我腹中馋虫“咕咕”作响。推开门,外婆总是在灶台前忙碌,围着那条洗得发白的碎花围裙,花白的头发被厨房的热气蒸得微微湿润,贴在额角。她看见我,总是先嗔怪一句“小馋猫,闻着味儿就来了”,然后咧开嘴,露出慈祥的笑。

我最爱外婆做的红烧肉。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精准描述的美味。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被切成匀称的小块,在铁锅里用冰糖炒出漂亮的焦糖色,再配上姜片、八角等香料,用小火慢炖。我常常搬个小板凳坐在厨房门口,托着下巴,看着锅里“咕嘟咕嘟”冒着泡,酱色的汤汁包裹着每一块肉,散发出甜腻又醇厚的香气。外婆则不时地用锅铲轻轻翻动,嘴里念叨着:“火候要足,肉才软糯。”

当那碗热气腾腾、色泽红亮的红烧肉端上桌时,全家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。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,放入口中,肉皮Q弹,肥肉部分入口即化,丝毫不腻,瘦肉则炖得酥烂入味,咸中带甜的酱汁在舌尖上绽放。那一刻,所有的烦恼似乎都被这极致的美味融化了。外婆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,眼神里满是宠溺,她不怎么吃,只是一个劲地往我碗里夹,“慢点吃,多着呢。”

如今,我离家求学,吃过许多餐厅精致的菜肴,却再也找不到外婆红烧肉的味道。那不仅仅是食物本身,更承载了外婆对我深沉的爱,是童年最温暖的记忆。那一碗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红烧肉,是家的味道,是亲情的味道,它告诉我,生活最质朴的美好,便是三餐四季,有人为你洗手作羹汤,那份温暖,足以抵御世间所有的寒凉。

篇2:月光下的慢跑

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,我曾一度感到窒息,生活仿佛变成了一张排得满满当当的时间表,两点一线,单调而乏味。直到我养成了夜跑的习惯,才重新找到了与生活和解的方式。

起初,跑步对我来说只是一种被迫的锻炼。每当夜幕降临,我换上跑鞋,内心总有些不情愿。然而,当我跑出家门,融入清凉的夜色中时,一切都开始变得不一样。白日的喧嚣渐渐沉寂,路灯将行道树的影子拉得长长的,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泥土的芬芳。我的世界,瞬间从拥挤的教室和做不完的习题中挣脱出来,变得开阔而宁静。

我喜欢沿着公园的跑道慢跑。起初的几圈,身体还带着白天的疲惫,步伐有些沉重。我会专注于自己的呼吸,一呼一吸,感受空气在肺叶间流转,将一天的烦闷与焦虑缓缓吐出。汗水开始渗出额头,顺着脸颊滑落,带着微微的咸味,却像是一种洗礼,冲刷着内心的疲惫。渐渐地,身体开始变得轻盈,脚步也越来越有节奏,仿佛不是我在控制双腿,而是风在推着我前行。

最美的,是跑道尽头那片开阔的草坪。跑累了,我会在那里停下,抬头仰望夜空。城市的灯光虽然遮蔽了大部分星辰,但那一轮明月,却总是清辉遍洒,温柔地注视着这片土地。月光如水,静静地流淌在草地上,也流淌进我的心里。那一刻,宇宙的浩瀚与自身的渺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那些曾经让我纠结的考试分数、人际烦恼,在无垠的星空下,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。内心深处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与平静,仿佛与整个世界达成了和解。

月光下的慢跑,不仅锻炼了我的身体,更疗愈了我的心灵。它让我学会了与自己独处,倾听内心的声音。在这段只属于我自己的时光里,我感受着生命的律动,释放着所有的压力。是这日复一日的奔跑,让我的生活多了一个喘息的窗口,让我明白,无论生活多么忙碌,总要留一点时间给自己,去感受风,去仰望月亮,这便是让生活更美好的一种简单方式。

篇3:书页间的奇遇

如果说生活是一片广阔的海洋,那么书籍就是一座座散落其间的神秘岛屿,每一次阅读,都是一场充满未知的奇遇。于我而言,正是这些书页间的奇遇,让我的生活变得丰盈而美好。

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与《小王子》的相遇。那是在一个慵懒的午后,阳光透过窗户,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我跟随着那个来自B-612星球的金发小王子,开始了一场跨越星际的旅行。我遇见了自负的国王、爱慕虚荣的商人,也遇见了那只教会他“驯养”意义的狐狸。当读到小王子因为思念他的玫瑰而哭泣时,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。合上书本的那一刻,我仿佛也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。我明白了,真正重要的东西,是用眼睛看不见的,需要用心去感受。这个看似简单的童话,却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关于责任与爱的种子。

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的阅读版图也在不断扩张。我曾在史铁生的《我与地坛》中,感受生命的坚韧与豁达。地坛的日升月落,母亲的守望与牵挂,都化作文字,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。我学会了在困境中思考生命的意义,懂得了珍惜与感恩。我也曾在余华的《活着》中,体味人世的苦难与温情。福贵一生的颠沛流离,让我对生命本身产生了深深的敬畏。那些苦难并没有压垮他,反而让他对“活着”这件事本身,有了最质朴的理解。

阅读,让我拥有了超越自身经历的“第二人生”。我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与苏东坡对谈,感受他的豪放与旷达;也可以在科幻的世界里与刘慈欣一起仰望星空,思考人类的未来。这些文字构建的世界,拓展了我生命的宽度和深度。它们像一位位无声的导师,在我迷茫时给予指引,在我骄傲时给予警醒,在我孤独时给予陪伴。

正是这一次次与文字的奇遇,让我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彩。它教会我思考,赋予我力量,让我即使身处斗室,也能心游万仞。这份由阅读带来的美好,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比拟的,它如同一盏明灯,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,让我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期待。

篇4:善意是会发光的

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温暖,如同一束光,能瞬间照亮我们内心的角落。我曾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,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,人与人之间小小的善意,是让生活变得美好的重要力量。

那是一个初冬的傍晚,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冷雨。我因为参加学校的竞赛培训,错过了末班公交车。站在空无一人的站台,看着昏黄路灯下被雨水打湿的地面,我的心情也如同这天气一般,湿冷而沮丧。手机电量耗尽,身上带的零钱也不够打车,我只能无助地拉紧了衣领,盼望着能有奇迹发生。

就在我几乎要绝望的时候,一辆私家车缓缓地在我面前停下。车窗摇下,一张温和的中年男人的脸庞探了出来:“同学,这么晚了还没回家?要去哪里?”我警惕地后退了一步,毕竟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。他似乎看出了我的疑虑,笑着指了指自己车上的工作证,说:“别怕,我是附近中学的老师,姓王。看你穿着校服,这么晚了还在这里等车,应该是错过了末班车吧?”

听到他是老师,我的戒备心放下了一半。我小声地报出了我家的地址。王老师听后爽朗地一笑:“不远,顺路,上车吧,我送你回去。”在车上,温暖的空调驱散了身上的寒意。王老师和我聊起了学校的生活,还分享了一些他学生时代的趣事,车内的气氛轻松而温暖。雨点敲打着车窗,外面的世界显得愈发寒冷,而车内的我,心中却涌动着一股暖流。

车子很快就到了我家小区门口。我下车后,连声道谢,并坚持要记下他的电话,想着改天一定要报答他。王老师却摆了摆手,笑着说:“不用客气,举手之劳。以后如果遇到别人有困难,你也伸出援手,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了。”说完,他便开车消失在夜色中。

我站在原地,看着那远去的车灯,感觉它就像一束温暖的光,照亮了那个湿冷的雨夜,也照亮了我的心。从那以后,我也开始学着去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。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,在同学遇到难题时耐心讲解……我发现,每当付出一点小小的善意,看到对方脸上露出的笑容时,我自己内心收获的快乐与满足,远比付出的要多得多。

善意是会发光的,它能传递,能感染。正是这无数微小的、闪着光的善意,汇聚成了人间的温暖,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明亮、更加美好。

篇5:不完美的完美

从小到大,我一直是个追求完美的人。考试要拿第一,画画的每一根线条都要精准无误,甚至连书桌上的书本,都必须按照大小顺序排列整齐。我以为,只有达到完美,生活才会美好。然而,一次陶艺课的经历,却让我对“完美”有了全新的认识。

那是我第一次接触陶艺。指导老师给我们每人一块陶泥,让我们自由发挥,创作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品。我毫不犹豫地决定要做一个完美的碗——碗壁要均匀,碗口要浑圆,表面要光滑得像镜子一样。我把陶泥放在转盘上,学着老师的样子,双手沾湿,小心翼翼地开始拉坯。

然而,事情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。陶泥在我的手中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,总是不听使唤。我越是想让它变圆,它就越是歪歪扭扭;我越是想让碗壁变薄,指尖稍一用力,就戳出了一个洞。汗水顺着我的额头滴下,混着泥水,我的心情也越来越烦躁。看着旁边同学们的作品虽然形态各异,却都渐渐成型,而我的转盘上,依旧是一团不成形的泥巴,挫败感像潮水般将我淹没。

就在我准备放弃,想把这团“失败品”揉掉重来时,老师走了过来。她没有批评我,只是轻轻地按住我的手,温和地说:“别急,感受泥土的温度,顺着它的力道走。有时候,不完美,也是一种独特的美。”她引导着我的手指,在那个被我戳破的洞口周围轻轻按压,洞口竟变成了一个自然、随性的心形。接着,她又在我捏得有些歪斜的碗口上,随意地捏出了几个波浪形的褶皱。

一瞬间,这个原本在我眼中充满缺陷的“失败品”,仿佛被施了魔法。它不再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碗,却有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姿态。那个心形的“破洞”像一个可爱的记号,歪斜的碗口则显得生动而有趣。我愣住了,原来,不追求刻意的工整,顺其自然留下的痕迹,也可以这么美。

最后,我给这个“不完美”的碗上了一层天青色的釉。烧制出来后,它静静地躺在那里,釉色温润,形态质朴,带着我指尖的温度和创作过程中的所有情绪。它是我所有作品里最不“完美”的一个,却是我最喜欢的一个。

这次经历让我明白,生活亦是如此。我们不必苛求事事完美,不必为了一点瑕疵而耿耿于怀。学习上的一次失利,人际关系中的一点摩擦,这些都是生活这块陶泥上自然留下的痕迹。接纳这些不完美,欣赏它们带来的独特纹理,反而能让我们的生活呈现出一种更加真实、生动的美好。学会与不完美和解,本身就是一种完美。

展开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