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你们的“老同学”,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最喜欢的一种作文——写人的作文。在我看来,它远不止是简单地描摹一个人的外貌和性格,更是通过笔尖去触及一个鲜活的灵魂,去感受他/她的喜怒哀乐,去探索他/她身上那些闪光的、动人的、甚至是不为人知的故事。
写人的作文,是观察力的考验,是共情能力的体现。它要求我们不仅要“看”见一个人,更要“读”懂一个人。一个眼神,一个手势,一句不经意的话语,都可能藏着一个人的底色和故事。当我们用心去捕捉这些细节,用真诚去表达这些感受时,笔下的人物便会活起来,有温度,有生命。这不仅能让我们的文章充满真情实感,也能在写作过程中,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加敏锐和富有同情心。下面,我就和大家分享几篇我尝试过的写人作文,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。
篇1:奶奶的旧时光与暖心汤
我的奶奶,王春兰,今年七十有余,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浅不一的沟壑,像是地图上蜿蜒的河流,记录着她走过的漫长旅程。她的头发花白,总是盘得一丝不苟,偶尔有几缕调皮的银丝挣脱出来,在阳光下闪着微光。最让我难忘的是奶奶的那双手,粗糙而有力,指节突出,掌心布满了老茧,那是经年累月洗衣做饭、操持家务留下的印记。每当我握住她的手,总能感受到一种温厚而踏实的力量。
奶奶不善言辞,但她的爱却像她每天熬的汤一样,温润而绵长。我记忆中最深刻的,是每当我生病或心情低落时,奶奶总会默默地走进厨房,不一会儿,一股药草和食材混合的独特香气就会飘散开来。她熬的不是什么山珍海味,多半是清淡的鸡汤或排骨汤,里面会放上几片姜、几颗红枣,有时还会加入她亲手晒干的药材。炉火上,砂锅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,奶奶就坐在小板凳上,耐心地守着,不时用勺子撇去浮沫。她的目光透过升腾的蒸汽,显得格外柔和。
我清楚地记得,小学有一次期末考试失利,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任眼泪无声地流淌。奶奶没有敲门,也没有多问,只是在我房门口轻轻放下一碗热气腾腾的排骨玉米汤。当我打开门时,她已经回到了客厅,假装在看电视,但耳朵却悄悄朝我这边侧着。那碗汤,玉米的清甜,排骨的鲜香,温暖了我的胃,也熨帖了我的心。汤里还有一片翠绿的香菜,点缀得恰到好处。我喝着喝着,眼泪又一次掉了下来,但这次不是因为难过,而是因为感动。那碗汤里,分明熬进了奶奶所有的心疼和无言的鼓励。
奶奶从不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,她的教育方式是润物细无声的。她用她的勤劳、她的坚韧、她的无私,默默地影响着我们。她会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,即使是角落里也一尘不染;她会在天气突变时,提前把我的厚衣服找出来;她会在我挑食的时候,变着法子做出我爱吃的菜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,在我心里汇聚成了大江大河般的爱。
现在,我长大了,奶奶也更老了。她的腰背有些佝偻,行动也慢了许多,但她依然坚持每天为家人做饭,熬汤。每次放学回家,推开门,厨房里那熟悉的香气,和奶奶在围裙后面转身冲我微笑的模样,都仿佛一幅定格的旧时光画卷,暖暖地,将我包裹。奶奶的旧时光里,有艰辛,有付出,更有对我们永不消退的爱。那份爱,就像她熬的汤,永远是人间最温暖的味道。
篇2:张老师的“魔法”课堂
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我的初中语文老师——张老师。她个子不高,却拥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,戴着一副细边眼镜,说话时总是带着点江南女子特有的吴侬软语,却又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。张老师的课堂,对我而言,从来不是枯燥乏味的文字堆砌,而是一场场充满“魔法”的奇妙旅程。
张老师最擅长把一篇篇看似冰冷的课文讲得活色生香。她不喜欢照本宣科,而是会先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一个富有哲理的问题来开启课堂。比如在讲《桃花源记》时,她没有直接分析陶渊明,而是先问我们:“如果有一天,你突然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、没有烦恼、人人友善的理想世界,你会选择留下,还是回到现实?”这个问题瞬间激起了全班同学的讨论热情,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现实考量在教室里碰撞。在这样热烈的氛围中,我们才开始深入文本,理解桃花源的意境和陶渊明笔下的乌托邦情怀。
她还特别注重细节的挖掘。有一次讲到鲁迅的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,当讲到“皂荚树”时,她并没有停留在字面解释,而是拿出了一截晒干的皂荚,让我们闻它的味道,感受它的质地,甚至讲起皂荚在旧时用来洗头的用途。那一刻,书本上的文字不再是抽象的符号,而是变成了我们能触摸、能感受的真实存在。我们仿佛穿越回了鲁迅先生的童年,亲身感受到了百草园的野趣。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,让我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语文,也爱上了阅读。
张老师的“魔法”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。她关心每一个学生,绝不只是看成绩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因为写作文迟迟没有灵感,感到非常焦虑。张老师看出了我的困扰,午休时把我叫到办公室。她没有批评我,而是递给我一本她自己做的读书笔记,里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她对一些名著的感悟和精彩语句的摘录。她告诉我:“写作是心与心的交流,不要害怕表达你的真实感受,灵感往往就在你最真诚的时候出现。”那份读书笔记和那番话,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当时迷茫的心,让我重新找回了写作的乐趣。
张老师的“魔法”还在于她独特的鼓励方式。她很少直接夸赞“你真棒”,而是会用细致入微的点评来指出我们作文中的亮点,哪怕只是一句精彩的描写,一个恰当的比喻,她也会不吝惜她的赞美,并启发我们如何将这种优点放大。她的批语总是工整而富有温情,有时还会在旁边画上一个小小的笑脸。这些小小的细节,都像一粒粒种子,播撒在我心中,慢慢生根发芽,让我对学习充满了信心。
张老师的课堂,充满着智慧和爱。她不仅仅传授知识,更教会我们如何观察世界,如何思考人生,如何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。她的“魔法”至今仍在影响着我,让我始终相信,文字是有力量的,而教育,是点亮生命之光的艺术。
篇3:我的“死党”——李明
要说谁最了解我,恐怕非我的“死党”李明莫属。他比我高半个头,有着一双笑起来就弯成月牙的眼睛,和一张总爱咧开的嘴巴,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。用他自己的话说,就是“阳光开朗大男孩”。李明确实是这样,无论遇到什么事,他总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,仿佛没有什么能够击垮他。
我们俩是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的“孽缘”。那会儿他是个小胖子,有点调皮,我则是班里安静的“书呆子”。一次美术课,我把颜料弄洒了,正手足无措,李明二话不说就拿了他的水彩笔帮我补救,结果画得一团糟,我们俩反倒因为那张“抽象画”被老师批了一顿,但也因此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从那以后,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伙伴。
李明最让我佩服的,是他的那股子“韧劲”。他不是那种天赋异禀的学霸,但他对待学习却异常认真。我记得有一次数学期中考试他考砸了,平时嘻嘻哈哈的他那两天突然沉默了许多。我以为他会像往常一样,很快就没心没肺地过去了。结果有一天晚上,我去他家找他玩,发现他房间的灯亮着,桌子上摊满了数学练习册,他正咬着笔头,眉头紧锁地思考着一道难题。我惊讶地发现,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在“开夜车”。后来,他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,一下子从班级中游冲到了前列。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,努力比天赋更重要。
除了学习,李明还是个“行走的百科全书”。他对各种新奇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,从天文地理到前沿科技,他总能说出个一二三来。每次我们一起走在路上,他总能发现路边花草树木的细微变化,或是某个建筑的独特之处,然后滔滔不绝地给我科普。有一次我们去爬山,他指着一块平平无奇的石头,告诉我那可能是冰川运动的遗迹,然后绘声绘色地讲起地质变迁的故事,听得我一愣一愣的。他的这种求知欲,也深深感染了我,让我开始学着去观察生活中的点滴,去探索未知。
当然,我们之间也少不了争吵。我们性格差异很大,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。我偏爱安静,他喜欢热闹;我习惯三思而后行,他更爱冲动冒险。但每一次争吵过后,我们总能很快和好,因为我们都明白,友情比一时的胜负更重要。他还会在我遇到困难时,第一个站出来,用他那乐观的笑容和实际行动来支持我。
李明就像我生命里的一束阳光,照亮了我许多成长的瞬间。他教会我勇敢面对挑战,教会我保持好奇心,更教会我什么是真正的朋友。我们的友谊,就像一棵大树,在时间的浇灌下,枝繁叶茂,根深蒂固。我相信,未来的日子里,我们还会一起经历更多,一起成长,一起书写我们青春的篇章。
篇4:社区里的“扫地僧”——赵阿姨
在我的小区里,有一位每天早晚都会准时出现的清洁工阿姨,我们都亲切地叫她赵阿姨。她身材瘦小,皮肤黝黑,总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工作服,戴着一顶遮阳帽,帽檐下露出几缕花白的头发。她总是推着一辆堆满清洁工具的小车,手里拿着一把大扫帚,默默地穿梭于小区的各个角落。
赵阿姨的存在,就像小区里一幅流动的风景画,尽管常常被人忽略,却又不可或缺。清晨,当大部分居民还在睡梦中时,赵阿姨已经开始了她一天的工作。我有时起得很早,在阳台边看书,就能看到她。她手里的扫帚仿佛有着生命,灵活地舞动着,扫过落叶、灰尘、垃圾,发出“沙沙沙”的声响,那声音在晨曦中显得格外清晰,也格外有规律。她扫地不像有些人那样敷衍了事,而是扫得异常认真,连花坛边、墙角缝隙里的垃圾都不会放过。她的动作是那么熟练,那么专注,每一次挥动扫帚,每一次弯腰捡拾,都透露着一种对工作的敬重。
我曾经好奇地观察过赵阿姨。小区里有些居民,偶尔会随手乱扔垃圾,或者把烟头弹到地上。每当这时,赵阿姨虽然没有说什么,但我能看到她会微微皱一下眉,然后默默地走过去,将它们一一清理干净。她从不抱怨,不指责,只是用她的行动,维护着小区的整洁和美丽。她的这种默默付出,让我感到一种由衷的敬佩。
有一次下雨,小区路面湿滑,排水口被一些落叶堵住了。我上学路过时,看到赵阿姨正蹲在雨中,用她的手一点一点地清理着排水口的杂物。雨水打湿了她的衣裳,她的脸上沾着泥水,但她的眼神依然那么专注。我当时心里一震,忍不住走上前去,想帮忙。她看到我,只是对我笑着摆了摆手,示意我快去上学,别淋湿了。那一刻,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她的善良和那种把社区当成自己家的责任感。她不仅仅是在完成一份工作,更是在守护着我们共同的家园。
赵阿姨不爱说话,但她偶尔的笑容却特别温暖。她会对我养在阳台上的多肉植物竖起大拇指,夸它们长得好;她会在我推着沉重的快递包裹回家时,主动过来帮忙。这些细小的举动,都让我觉得她不仅仅是一个清洁工,更像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辈。
她的身影在小区里来来回回,是那么普通,却又那么伟大。她用自己的辛勤劳动,换来了我们居住环境的整洁和舒适。赵阿姨,这位社区里的“扫地僧”,她的敬业、她的坚韧、她的无私,都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,点缀着我们平凡而美好的生活。她让我懂得,无论从事什么职业,只要用心去做,都能散发出独特的光芒,都能赢得他人的尊重。
篇5:“安静的观察者”——陈静
在我的班级里,陈静一直是一个特别的存在。她长得清秀文静,皮肤白皙,留着齐耳短发,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的角落里。她的存在感很低,不爱说话,不爱主动参与讨论,甚至连回答问题都声音细弱,仿佛害怕惊动了谁。同学们都习惯了她的“安静”,觉得她是一个有点内向,不爱表现的女孩。然而,在我眼中,陈静却是一位隐藏极深的“安静的观察者”,她的内心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。
我第一次开始注意陈静,是在一次班级辩论赛上。平时从不发言的她,竟然作为反方辩手之一,站上了讲台。当时所有人都很惊讶,包括我。在辩论过程中,她一开始仍然有些紧张,声音很小。但随着辩论的深入,当她提出自己观点时,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平时不曾有过的光芒。她引经据典,逻辑清晰,她的发言虽然语气仍然轻柔,但字字珠玑,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论点中的疏漏。最终,他们反方获得了胜利,陈静虽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欢呼雀跃,但她的脸上却露出了淡淡的,满足的笑容。那一刻我才意识到,原来她不是没有想法,只是更习惯用“看”和“听”来沉淀思考。
从那以后,我开始留意陈静。我发现,她上课时总是全神贯注,目光紧随着老师,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笔记,甚至还有一些她自己画的思维导图。她从不举手回答问题,但如果老师点到她,她总能给出准确而深刻的回答。课间休息时,当同学们嬉笑打闹,或者聚在一起讨论八卦时,陈静总是默默地坐在座位上,有时是在看书,有时则只是静静地看着窗外。她的眼神很专注,仿佛窗外的一片叶子、一朵云彩,都能引起她深深的思考。
有一次,我数学作业遇到一道难题,冥思苦想了很久都没有思路。我看到陈静正在旁边的座位上看书,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请教她。她听完我的问题,没有立刻给我答案,而是拿起笔,在草稿纸上一步一步地为我梳理思路,她没有直接说出解法,而是用启发式的提问,引导我去思考,去发现解题的关键。她的讲解细致而有耐心,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了。直到我完全理解了,她才停下笔,对我微微一笑。那一刻,我才真正体会到她内心的强大和智慧。
陈静的“安静”并非是怯懦,而是一种深沉的内敛。她不急于表达,是因为她在沉淀,在观察,在思考。她的世界或许没有太多的喧嚣,但却充满了她对知识的渴求,对生活细致的体察。她用她独特的方式,默默地汲取着养分,然后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,绽放出令人惊艳的光彩。
陈静教会我,真正的力量并不总是外放的,有时它深藏于内心,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。她的存在提醒着我,不要被表象所迷惑,要学会去倾听那些不发声的声音,去欣赏那些默默绽放的美丽。她就是我们班级里最特别的“安静的观察者”,用她的独特,丰富了我们班级的色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