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车都 > 初三作文 >

阅读牵动我的心_《文化苦旅》读后感1000字

台湾文学泰斗余光中先生曾这样评价余秋雨:“中国散文,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,出了余秋雨。”这句话至今还印在新版《文化苦旅》的扉页上,特别引人注目,足以见得余秋雨先生在文坛举足轻重的影响力。

余秋雨先生的文学成就,自然不是我们这些茅庐还没出的小辈所能评价的,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带着自己的观点阅读这久负盛名的《文化苦旅》。

《文化苦旅》,恐怕大多数人会将注意力集中在“苦”字上面,从何而苦,为何而苦,有多么苦?这的确引人深思。通读全文,不难发现,虽然“苦”字惹人眼目,但真正的聚焦点却在这个“旅”字上面。

如将《文化苦旅》比作一个健壮的人,“苦”可做皮囊,让人一眼便能发现其感情如何,“文化”可做肌肉,填实充盈整个构造,而“旅”,是脊梁骨,矗起整个思想与灵魂。

怀着敬意,掀开目录,我倒吸了一口气,这份大手笔,的确值得在群雄并起的文坛占有一席之地。四川都江堰,敦煌莫高窟,上京龙泉府,风雨天一阁……单是这些听过没听过的古迹,就囊括了大半个“文化中国”,甚至是“文化世界”,更别说在后面还涉及了极深的历史文化底蕴。

但第一篇“牌坊”却不是什么有名的地方,而是作者的家乡。“牌坊”带着些许怀旧的情调。这种象征女子贞洁的物品,在其柔和又含暗劲的语言中土崩瓦解,在一方淳朴中建立起对新女性由衷的赞美。

“道士塔”应该算是此书中作者痛心至极的一篇文章,讲述了莫高窟在近代悲惨遭际,冷峻的写实性语言丝毫不显悲惨,顶多透露着些许惋惜,但字里行间浓烈的爱国之情与痛心疾首的愤恨之意,任谁也不能忽视。

“旅”,在路上,也在心中。“巴金百年”就是一趟心灵的旅行,走进百岁老人巴金先生的人生,用旁观者的视角看文坛巨人巴金,其中透露出来的沧桑,着实让人叹息。

仅仅粗略读了一遍,便带给我这么多惊喜,这让我更加有兴趣深究下去。

“宁古塔”带给我莫大震撼,其中描述的大清王朝,让我心生惧意。

“宁古塔”自黑龙江宁安市写起,穿过时间空间,剑头直指大清王朝残酷制度的眉心。秦始皇焚书坑儒,汉武帝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康熙编撰《四库全书》,加上明清八股文、文字狱,一代一代的文化摧残,原本盛况空前的“百家争鸣”,到明清,衰零飘落。掩卷长思,“文化大革命”给中国文化带来毁灭性的打击,又何尝不是让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一蹶不振?我们应该庆幸,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开放的新时代。

文化,藏于人心,却始于大地。文化的广度在地理位置,深度在历史背景。“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。”仔细推敲,前者的价值要远远大过后者。《文化苦旅》的文字功底和文化底蕴深厚,若非有自己的亲自体验与感悟,怎会有如此大手笔的佳作呢?

展开更多